成立於1986年。工作範圍包括 演出製作、普及推廣、教育培訓、文化交流 等。
在演出製作方面,早期大型節目包括把百年京劇唱腔及音樂發展史展現舞台之「京劇音樂會」、根據雨果名著《巴黎聖母院》改編之《大鐘樓》、以及根據金庸先生同名小說改編之《神鵰俠侶》等。
近年我團在堅持「整舊如舊」的原則下,即在保存京崑藝術傳統精髓的前提下,對劇本結構、人物內心活動脈絡、舞台節奏與藝術手段運用方面作重新探索與梳理,以期在賦予傳統劇目以新生命與時代感的同時,毫不著「修整」痕跡地將之重現舞台。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包括:京劇《烏龍院》、《金玉奴》、《尤三姐.鬧酒》;崑曲《武松與潘金蓮》、《牡丹亭.尋夢、寫真》等。
在普及推廣方面,本團自97年起首創《京崑知多少》導賞示範演出,十多年來到訪本港各大、中、小學,受到熱烈歡迎。
這套節目包含一個完整的藝術隊伍(粵語與普通話雙語主持、現場樂隊、生旦淨丑全行當演員),以趣味性的講解及精彩的示範,向同學們介紹京、崑劇之藝術特色(行當、唱念做打舞、服飾、臉譜等)及其精華片段。
這個導賞旨在讓同學們透過開心觀賞與興奮參與,於無形的薰陶中領略民族審美意趣,加深對戲曲藝術乃至中華文化的了解。
本團的教育培訓,面對初學者與具一定基礎之學員。歷年來開辦課程包括:唱腔、把子、形體訓練、打擊樂、化妝、折子戲,以及為小學生而設的《演京劇學普通話》成語系列課程。戲曲學習貴在實踐,故每期大型培訓計劃必帶有學員結業演出。整個學習過程除由名師指導外,於最後統排至演出階段,均由國內專業樂師及舞美人員(化妝、服裝師)全程輔助,使學員們得以對專業演出操守與氛圍有一種切身的感受。
本團學員曾排練及演出的折子戲包括:崑曲《白蛇傳.遊湖、金山寺、水鬥》、《玉簪記.琴挑、問病、催試、秋江》、《牡丹亭.驚夢、尋夢》片段、《孫悟空大鬧天宮》(少年版);京劇《烏龍院.殺惜》、《楊門女將.探谷》、《紅鬃烈馬.銀空山》、《連環記.小宴》等。
《演京劇學普通話》成語系列包括:《瞎子摸象》、《狐假虎威》、《指鹿為馬》等。
在文化交流上,01及06年,京崑劇場 分別代表香港特區參加在南京舉行之「中國京劇藝術節」及在蘇州舉行之「中國崑劇藝術節」(展演);
07年代表香港及「京劇」劇種參加第三屆「巴黎中國戲曲節」,以《烏龍院》一劇奪得「評審團特別大獎」及「最佳男演員獎」;
09年再度應邀於第四屆「巴黎中國戲曲節」作閉幕演出。
自06年始,本團先後應邀於倫敦大學、約克大學、威爾斯大學演出研究中心、澳洲國立大學、悉尼大學、昆士蘭音樂學院等學府介紹中國戲曲美學,作示範演出及主持研討與工作坊。在這些交流中,本團的宗旨為透過精彩、正宗的表演,輔以頂尖水平的資料及劇本翻譯,點化出中華文化 內涵 之所在,並促使觀者對此作出進一步的探尋。